一、苦难的出家人
常青老喇嘛,俗姓郭,名一海,祖籍山西灵丘,生于20世纪30年代。7岁出家于五台山菩萨顶,亲历了日寇入侵佛国圣地的罪行,后来当了解放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但接踵而来的“肃反”、“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得五台山绝大多僧人被遣送回乡,他只好在附近的村庄安家落户,劳动生产,娶妻生子……。宗教政策落实后,毅然重跨佛门,慈悲济世,是一位饱经风霜血雨、见证五台山沧桑变迁的跨世纪老僧人。
这是一个暖冬的上午,又逢农历十五。一场薄薄的雪落在了华北屋脊——山西五台山的山坡屋顶。
往日已经是坚冰覆盖的清水河依然流水潺潺,从东台余脉黛螺顶山脊上掠过来的第一道阳光正好洒在了这个佛国圣地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的宝顶上,金碧辉煌,一片灿烂。
大白塔前一个占地面积不过千余平方米的小庙里万佛阁,随着最后一声法器的余音,一位身披咖啡色袈裟年过古稀的老喇嘛在众多信众的簇拥下从大文殊殿里精神矍铄地走了出来。迎面一群群善男信女纷纷双手合十,向他顶礼。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
作为四人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有史以来名僧辈出,如仅在明代就有妙峰、莲池等四大高僧,为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及至近现代又有普济、能海、通愿等。进入21世纪,五台山又出现了一批为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五个山、中国乃至世界都确着深远影响的爱国爱教的高僧。
佛教中高僧的含义,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禅苑清规卷八坐禅仪(卍续一一一?四六○上):“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有习定高僧,坐常开目。”
我们并不知道这位被世人所尊敬的法师是否就是所谓的“高僧”,但是,在熟悉他的人们的心目中就是善的化身,一个用自己的善行实践自己善言的出家人。
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多做善事!这句话,对于尘世间每一个人来说,绝大多是空说大于真做。而一生能做几件善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还要拥有一颗永恒的善心、一颗永久的爱心。事实上,我们的这个主人公就已经做到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有这样一颗心,做善事也就是家常了。
他就是五台山最小的寺庙,也是五台山香火极旺的寺庙—的五爷庙(万佛阁)的住持常青喇嘛,正是我们要拜访的对象。
二,爱国爱教的出家修行人
坐在这个五台山最灵寺院的客堂里,我们和常青喇嘛开始了聊叙。
他,面容慈祥,尽管眼角布满了的鱼尾纹,一双眼睛依旧是那么有神。从他的谈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老人不是很健谈,但思维很敏锐,浑厚而纯正的五台山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藏传佛教出家人,但因为是在五台山,也因为他是汉族人,所以也成了世界仅有的汉喇嘛的代表之一。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据记载,康熙年间某日,凭一道圣旨五台山一夜间便有十座青庙(传统中国大乘佛教)改成黄庙(藏传佛教),从此便有了汉人喇嘛一说。
常青师父俗姓郭,名一海,祖籍灵丘县野屋窑村,生于上世纪30年代。如今,78岁高龄的他,可以说是五台山七十年来变迁的见证者,他的坎坷人生与五台山的兴衰紧密相连,也可以说是一位近现代中国佛教兴衰变迁的见证者,他个人的经历其实都与历史的变幻分不开的。
1938年1月,日本军队占领并进驻五台山。当时,七八岁的常青还是在菩萨顶(五台山藏传寺院之首)出家的一名小喇嘛,天生敦厚朴实的他正接受佛家慈悲思想的沐浴。在那个时事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童稚的心灵中全部浸染了侵略者在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所犯的滔滔罪行,更看到他的佛门同修们(这些僧人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祖的真正“痴迷者”,而且有许多更是乐善好施、情系祖国的爱国者,他们自发组织了“僧人自卫队”,进行保寺、护寺活动)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在毅然脱下袈裟,在聂荣臻司令员的领导下穿起军装抗击日寇,护寺护庙,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歌。在大善与大恶淋漓斗争的 “舞台”上,他自觉地加入了正义的行列。而他的童年就在那个险象环生的岁月中度过,同时,在机智地与敌人的不断周旋中,慈悲心与智慧心也逐渐成熟。
他这段经历,聂力将军在回忆她的父亲的多处文章(如《聂荣臻在晋察冀》)中都有记载,:“圣忠法师(现五台山殊像寺大和尚,笔者注)和常青师父,还有几个小和尚,因为年龄小没有参加集训,但他们一直担负着为八路军送信、送情报的任务。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全国人民群众欢庆抗战胜利的凯歌到处高唱的时候,长大的常青也与一部分参军的僧人一起随着大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后来,常青还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常青光荣退伍。由于老家也没有亲人,便重新返回五台山。但接踵而来的“肃反”、“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得五台山绝大多僧人被遣送回乡,他只好在附近的村庄安家落户,劳动生产,娶妻生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开始恢复保护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国家先后拨出近3000万元重修寺庙,五台山又能重闻朗朗诵经声,重见袅袅香火了。
1987年, 已有一儿一女的58岁的常青再次出家。在今年8月面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他对当年的选择作了这样解释:“我从小就是五台山的一个小喇嘛,我觉得寺庙生活更适合我。”。
后来,受佛教协会安排,常青来到大白塔下的小庙万佛阁(五爷庙)当起了住持。
三、庄严道场,弘法利生
五台山以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精美绝伦的古建筑艺术、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饮誉海内外。在1985年五台山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五台山除了云集海内外的香客信众外,每年的旅游爱好者也成倍增长。
从五台山的导游书上我们了解到:五爷庙,也叫万佛阁,原属塔院寺下院,因庙内供奉当地人极为遵奉的五龙王而得名。(五龙王即龙王五太子,是五台山佛教众菩萨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的化身。)但是,无论从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建筑雕塑价值,尽管也在台怀中心区的五爷庙远远不能和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黛螺顶等寺院景点相比。
国家的宗教政策是以教养教。那具体到佛教寺院中就是以庙养庙了。售门票是大多数寺院(即旅游景点)获取生活保障的重要渠道,及至现在中国仍有很多寺院在执行中,有的还随行就市地涨价,从几毛钱一直到几十甚至上百元。
然而,常青到了五爷庙,却从没有卖过一张门票。“这个庙是本地人供养起来的庙,那个时候这里的人还很穷。县物价局的人都把门票给庙里印好了,一张一毛五,可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