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蒙山大佛游记攻略

     俗话说“去过五台山不看庙”,说明五台山的寺庙真的有很多,古老的古建筑涵盖了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我在五台山工作30多年,五台山寺庙还真的看了不少。所以住在省城太原数载,也没想法到太原周围看看寺庙。

    冬天闲暇无事,突然想到了位于太原市区西郊、仰慕已久的蒙山大佛。携夫人中午11点从滨滨河东路的家里驱车,直抵蒙山景区已是中午。

    循着山里小径,踏着树丛的石阶。终于到达了大佛座下的平台。巍巍大佛,庄严静美,给看到的人以安闲无忧的感觉,不愧为太原第一大佛。

    太原西山大佛坐落在蒙山北峰,南向,依山凿制,因此称为“蒙山大佛”,也称“西山大佛”。《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晋阳宫)。
    蒙山大佛高63米,比大同云冈石窟最高的佛像高近46米,比已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不过若论年代,大佛建成于北齐时期公元551年,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比知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建造时间早162年,是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早在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国的第二年便开始在山西建立寺院。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涌现出法显、慧远、昙鸾等一代高僧,随着几大佛教宗派的确立,山西因此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而北齐时期修建的,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就是其中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
    大佛所在的寺院,原是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名“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寺后大岩为大佛和建造上、下二寺。大佛经过五个皇帝,历时24年终于凿成。
     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年),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蒙山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
     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巡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及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官长 “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用了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特制袈裟两件,派专使驰快马飞送并州,给大佛披上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数千万众,道俗瞻睹”,轰动了并州。
     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竭河东之力,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晋阳,再次重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大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修前寺院,称法华寺。至此,显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从此埋没。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太原南郊文化馆工作的王剑霓参加地名普查时刻意寻找失踪多年的大佛。为寻找蒙山大佛,王剑霓老人踏遍了整个晋源的西山地区,甚至差点失足掉落悬崖,终于在蒙山发现了五代后晋北平王刘智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的残碑。而他最终认定当地寺底村的“大肚崖”就是蒙山大佛。1983年,王剑霓老人在《地名知识》杂志上发表文章《“晋阳西山大佛”遗迹找到了》,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轰动。湮没在尘土中的大佛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间。宽大的胸肩、修长的双臂从两侧石崖中呼之欲出,残破的半截佛身仍然传达着令人震撼的庄严使命……
     进入21世纪,太原市晋源区政府特邀全国各地多位专家研究献策,想尽各种办法保护这尊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复之后,历经沧桑的蒙山大佛终于在失踪六百年后于公元2007年揭开它神秘的面纱……2008年与世人见面。

      从山顶转一圈到寺底村,感觉蒙山大佛景区的配套服务还是需要继续完善的,餐饮等基本没有像样的。时过下午2点,走在山沟里,顿觉饥肠辘辘,山路边小摊叫卖的碗面、炒担担面就成了不二的选择。勉强打点好肚子,返回停车场寺底村的景区停车场。

     看到络绎不绝的路边行人,感觉来的游客还不算少呢,游客中以太原本地居多,车牌号看出也有山东、北京等外地游客,看来神秘的北魏蒙山大佛还是具有很大召唤力的。。。。。。            从太原市内往返,路过太原市的游客,停留半天时间足可以一览蒙山大佛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