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殿宇就是所有寺院都会有的天王殿,大部分庙宇都是门殿合一,菩萨顶的山门和天王殿是各自分开的,天王殿正面大肚弥勒佛笑脸迎客,背后韦陀护法天神威武而立,注视着对面大雄宝殿的释迦摩尼佛主,护卫者佛主的安全。四大天王分列两侧。
菩萨顶的大雄宝殿院中,有两株虬枝盘曲的古松摇荫落碧,遮蔽了大半个殿院,同园中康熙、乾隆、嘉庆三通御制石碑,一齐把一个古刹铺陈得深幽雅谧。这种景象,不由叫人生发出一种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气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风荡去,代之而来的却是帝王深宫一般的豪华。首先是那位痴心不泯的“痴道人”顺治,他一心吵闹着要来五台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萨顶当做了他理想的栖息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实则是他来五台山当和尚做准备。可到头来只能带着他永久的梦幻静静的躺在河北孝陵。这是一段迫使人伤感的历史。此后,有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教导成人的康熙,却成了中国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对用长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却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萨顶成了他用于边防安宁的一个重要枢纽。接下来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绳武先祖,就在菩萨顶的殿院中,多次举办祈愿大法会,还把陪他的三世漳嘉拉到自己的身旁,两人同坐一个宝座,其尊崇黄教和喇嘛可见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萨顶和五台山的黄教达到空前的兴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庆,据说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但在朝台时整整准备了一年,修葺了五台山的寺庙和道路,也着意风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萨顶礼拜真容文殊,还赏赐该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给清帝朝台划上了一个不声不响的句号。一个寺庙数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历史显现得如此真切。
菩萨顶的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四出廊,黄琉璃瓦盖顶,前置重檐报夏,石砌束腰须弥座为殿基,品级可谓高贵,建造可谓雍容,展示着当时皇家寺庙的显赫。殿中塑制的横三世佛,释迦穆尼居中,阿弥陀佛居右,药师佛居左。清朝特兴黄教,故三世佛前供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咯巴,左右是他的两位大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宗咯巴大师像是按照本人形象塑制,目光炯炯,颇有神采,展示了西藏一代佛尊的智慧和豁达。殿中幡幔高悬,经案、鼓磐、法器罗列有序,洋溢着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红衣整肃的喇嘛们就在这里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
大雄宝殿之西得配殿中,除供一尊端坐莲台的执剑文殊,左臂上的剑已被来此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摘去,他是不忍看到文殊带箭的这个模样,然而哪一个流传着的故事却历久不衰。相传在唐朝时,驻守雁门的太守李靖,当巡猎至北台和中台之间时,却见一对澡池中一个光头和尚正抱着一个赤身的妙龄女子戏耍,李靖于是大怒,弦响箭发,照着那和尚就是一箭。忽然间,只见一对男女划着一团轻烟袅袅飞去,李靖紧紧追赶,但见一路血迹点点,直滴到菩萨顶西殿的台阶上。李靖进殿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文殊左肩上正式他射的那支箭。
原来李靖因幼时家境贫寒,入寺当了和尚,但他看到当时红墙之内道风堕落,心中种下怨恨,发誓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定将寺庙统统铲除。李靖后来当了太守,据说正逢崇道抑佛,拆寺逐尼倍加奋勇,不料今日撞见大圣,化作阴阳双修身相。李靖从小通宵佛理,想到菩萨原是着意点化自己,不由愧悔交加,就是一头跪倒在文殊像前,痛哭忏悔罪过,发誓今后护持庄严道场。后来他请回被逐僧尼,重新寺庙,使五台山佛教很快恢复了繁荣景象。
大雄宝殿院的东配殿中,塑有藏传佛教的五大金刚,分别是头戴骷髅璎珞,为观音化身的法王金刚,大自在天化身的六臂大黑王金刚,文殊菩萨化身的大威德金刚:还有原为印度女神、佛教收为大功德天的吉祥天母以及“白鼠护法”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这几尊密宗塑像面目狰狞,造型古怪,韵韵味独特。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威猛的形象教化众生。其中的大威德为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五台山高僧能海入藏,就学的了大威德全套秘法。
这尊大威德文殊法相,9头、2角、34臂、16足,呈牛首人身,脚踩人兽,为文殊降魔示现的教令轮身,展示了大愤怒大胜利的英勇气概。至于它呈示的双身相,即中二手抱明妃罗浪杂娃,也有种种解释,有一种是说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表示阴阳和合,圆满具足,智慧双成,理智不二。总之,藏密塑像种种局部形象的展示,都赋予了深刻的佛教象征含义,但也并不是说形象本身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许多藏密塑像造型夸张,面目怪诞,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神秘的韵味。铸造得也十分精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枝丰艳的奇葩。
大雄宝殿之后,是五台山有名的滴水文殊大殿,也是传说中文殊菩萨显真容之处,宋代的三位皇帝和张商英,就拜倒在殿中的真容文殊像前。相传,这座菩萨顶最大的殿堂,在唐时由高僧法云(雁门人,赵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个神妙离奇的故事传说。
故事说,这法云原本是大华严寺中的一个笨和尚,他12岁出家,整整当了20年和尚,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都不知道,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故也称牛云)。法云为此非常着急,到处寻找文殊菩萨。一次,当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团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问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的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极了,便不顾一切地向北台走去,冷不丁被卷来的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云眼前有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您还是找文殊么?”发云说:“我就是死也要找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分贪心,故你已经入了牛类,你过来,我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意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脏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惚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是在一个梦中。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来到菩萨顶当了主持,景云二年(711),他将大文殊殿拆葺得焕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这时,有一塑师安生应召而来,他按照自己心目想像的文殊菩萨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却是“七塑七裂”。安生便问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随他进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诵经。过了一会儿,安生便见蓝色灯花中显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着塑制起来,这灯花中的文殊显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头观看(有的故事则说,文殊在空中现出真容,安生照着塑的)。安生塑好文殊后,觉得容光焕发,端丽无比,简直像真的一样,一时心中感动,便跪在像前说:“我愿劫劫常常为文殊弟子。”安生说完,竟溘然跪化,随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这尊文殊,就是五台山独一无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过了100多年,日本圆仁至此瞻礼,见骑狮真容文殊端丽无比,身上还披着一领御赐袈裟,说是每显灵瑞。
真容殿在清朝,仿照故宫的样式进行了修建,为单檐四阿顶、四出廊式,殿顶金碧辉煌,斗拱密致华丽,束腰殿基上有1米多高的汉白玉栏杆,殿前有踏道,豪华尊贵的气派中不失庄重雅丽,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式建筑。这座殿堂,也就是五台山有名的滴水殿。殿檐下石栏杆、踏阶、石板的突起处,满布密密小孔,有如碎细蜂窝。此皆因大殿常年滴水所致。原来昔时,这座殿堂不论春夏秋,阴晴天,殿檐水滴时时滴嗒有声,故天长地久,阶石突起如花,引得不少信士争相瞻礼,说是文殊显灵,恩赐甘露,这真是“檐飞花雨阶前落,地吐莲花石上生”。其实滴水原因,主要是建筑时,在前檐处留了储水坑。20世纪80年代对殿顶进行了一次维修,滴水现象已大为减少。
文殊殿中供奉的“三大士”密教塑像,为康熙皇帝赠送,中间一尊较大的为文殊菩萨,左右分别为普贤和观音,这一陈置格局,是唐代宗李豫钦定的。三像腰肢纤细,蓄思含情,中尊文殊似有所思又不露痕迹,略有动感又不失庄重,展现出一种高妙的思索,透射出一种复杂的内在情感,表达了入世菩萨牵挂众生的崇高情怀。文殊菩萨是密教的奠基人,又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很为藏地人民崇奉。西藏传说,黄教祖师宗客巴,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我们刚才看到的大文殊滴水殿所供这尊文殊菩萨,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圣最早的地方,正是最具加持力的文殊菩萨之一!好多居士、学子都把在这里礼拜菩萨、供养菩萨,并在寺内做祈福牌位看成最殊胜、福慧增长的加持地!您也可以为自己家人虔诚祈福,当然还可以在供僧后请师父为自己及家人做吉祥佛事。。。。。皇家寺庙的加持力自然是非同小可。
文殊殿前的石牌坊,阴刻四个大字“五台圣境”为康熙皇帝亲笔御赐。在五台山属于见多不怪啦。
从文殊殿后侧旁门进入后院,即为札萨克大堪布名咒塔殿,前立两尊塑像,就是“清凉老人”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其后的20座银质藏式舍利塔,分别代表20位大喇嘛。菩萨顶的大喇嘛,由西藏达赖喇嘛选派,清廷敕封,自阿王老藏总理番汉和老藏丹巴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起,到1937年止,一共传了23位。这些喇嘛中的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为五台山番汉兼通、道行卓著的高僧。近代的第20任大喇嘛罗桑巴桑,是一位戒律严明、道德高尚、爱国爱教的名僧。清廷“兴黄教,绥柔蒙藏”的国策,换得了边民200年的安稳平升,菩萨顶的喇嘛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菩萨顶后的大锅院中,有三口大铜锅。一号锅直径2.04米,高1.15米,为万历二十九年文物,据说这口最大的铜锅,是明朝内部争夺帝位,“太子党”为博得人心,在台山大兴佛教的产物。二号铜锅直径1.68米,高1.1米。三号铜锅直径1.7米,高1.04米,均为嘉靖年间所铸。还有一口直径1.2米,高0.9米的铁锅。这四口大锅,是每年腊月初八,为纪念释迦摩尼成道日煮粥用的。佛教传说,释迦摩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苦行修道,走遍印度大地寻求人生真谛,当他行到北印度的尼连禅河附近时,又累又饿,酷热难耐,由于身体极度虚弱,倒在地上,其时有一牧羊女见了,便拿出自己的午餐乳糜(即粥),再取甘泉之水,然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摩尼,释迦摩尼食之觉得甘美异常,于是精神大增,后走在尼连禅河里洗了个澡,坐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终于觉悟成佛。后来,为了纪念释迦摩尼十二月初八成道,就把这一天定为成道节(也称腊八节),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
每年的成道节,菩萨顶都要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用大锅做粥供奉佛祖,施舍香客居士。这些大铜锅,还流传着许多饶有趣味的传说,其中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年法会结束后,住持安排一个叫通明的和尚去铲锅巴,通明扛着一张犁、牵了两头牛来到锅底,架起犁来就铲,可是锅巴好厚,犁了半天只走了一圈,累得他扑楞一下跌倒睡着了。两天过去了,天上又下起雨来,住持不见通明回来,便和几个僧人赶到大锅前一看,见通明正在半腰的一块锅巴上睡得正香,此时锅里的积水已有三尺深,眼看通明就快要淹死了,大家才慌忙用绳子把他吊起来。通明却揉一揉眼睛说“我还的找几块门扇,搭一座拱桥,把牛牵上来呢!
在菩萨顶的东院,还立有两通乾隆皇帝书写的四棱碑,通高4.81米,四面镌刻蒙、满、藏、汉四种文字,透射出了民族团结融合的平等思想。其中过厅里立的一通,为乾隆五十七三月下旬第六次朝台所写;后院四角亭中一通,为乾隆五十一年三月第五次朝台所写。两通碑均为七言律诗,其笔韵流畅,端庄洒脱,显示了这位帝王的才华,但比之于康熙端严老辣的笔迹,就略嫌缺少骨力气魄。其第五次来山所作诗的最后两句是:“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乾隆皇帝自己解释说:文殊在梵经中称曼殊师利,曼殊的谐音是满珠,而竺兰的宝号,又与我朝“乾隆”年号相符。不言而喻,乾隆皇帝崇奉文殊以怀柔人心,借此已达到国家稳固,天下太平,他还把自己比作文殊菩萨。我们看他第六次来山所作:
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
不期再至却常住,既曰言归底幻来。
大士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
梵宗儒里本无二,七字因缘讵辩才。
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以“圣王之法治天下”的国策大愿,依然悠悠然地陶醉在自己的文治武功中。然而,他也许还不知道,他这位把五台山推向极盛,把“康熙盛世”推向顶峰的帝王,恰恰就在他第五六次朝山的时候,他的盛世江山以急剧向下坡的路上滑落。骄傲、糜腐和封闭,在他的手里以种下了挥之不去的祸患。然而这只是乾隆自己的事,丝毫不影响菩萨顶在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中立下的功勋。
在菩萨顶的西院有一处两进的小院,就是清朝帝王们朝台住宿的行宫。康熙五次朝台,在此住过四次,乾隆六次朝台,在此住过多次,嘉庆一次朝台,在此住过一次。遥想当年,帝王们在这里起居坐卧,接待官员、喇嘛僧人,是何等的风光满面,轰烈而排场,它为五台山佛教繁荣发出的条条指令,将永远载入史册。这里要说的乾隆这位皇帝朝山时,沿路兴建了许多行宫,五台境内的有三处,据说最大的当数五爷庙前兴建的皇城。皇城的大门名“五朝门”,上书“皇城”,门外有汉白玉石牌楼、石狮一对,还有御路御桥。门内有东西朝房各九间,是文武官员朝见侯旨的地方。再往里走是五大殿,即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东西两边有文华殿、武英殿,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们东北方有养鱼池、看花楼,西北方有台榭煤山。整个皇城楼台殿阁,勾心斗角,气派非凡,可见这位帝王的奢侈靡费。台怀这一行宫,成为乾隆王朝的一个缩影,它很值得后人深思。
菩萨顶的跳布扎,堪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这一舞蹈源于西藏“郎达尔玛”恶王的一个情节。“郎达尔玛”杀死哥哥篡位,肆意毁灭佛法,僧人“拉隆巴勒多尔吉”利用他嗜舞之癖,献“黑衣舞”将其杀死,遂使佛法大兴。此舞蹈后来就成了喇嘛庙特有的佛事活动。再后来,就演化为纪念释迦摩尼降服“邪道”,保护众生平安的佛事活动了,菩萨顶的“跳鬼”,则又赋予了驱邪、祈求吉祥的新内容。在高亢、浑厚、神秘的佛乐伴奏下,喇嘛们头戴各种鬼怪面具,身穿各种奇异服装,依次翩翩起舞,其动作粗狂奇特,舞步跌宕有致,整容庞大热烈,表演者前呼后拥,要从菩萨顶出发,经过普寿寺、营房街、十方堂、罗睺寺、显通寺等地,再回到菩萨顶,艳彩奇装的佛事队伍,相伴着浩荡的佛乐,成为佛事文化中的一道特色风景。
菩萨顶的黄教庙堂音乐,也是该寺的一大特色。比之于南山寺等处绵邈幽雅的青庙音乐,菩萨顶的黄庙音乐以高亢明朗而见长,乐器以管为主,笙笛协奏,配以唢呐、法铃、鼓、锣并黄庙中特有的大螺号、牛角号等,其乐韵亮丽而宏远,是诵经、佛事活动比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堪为民族文化中的有一瑰宝。
菩萨顶超规格的皇家建筑风格、历代帝王的厚爱赏赐、高僧大德的懿行弘扬,是之成为了五台山寺庙当中崇高的地位,荟萃的文物,更是蒙满汉藏民族团结的典范,当然对清朝皇帝来说只是怀柔蒙满汉藏的前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