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全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等荣誉。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暑。台怀镇人口10525(2000)。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座。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这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适合建寺?《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如果当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太宗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武则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