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不是弯下身体,
而是放下傲慢。
“吃素”不是清口禁欲,
而是心怀慈悲。
“念佛”不是累积数字,
而是清净心地。
“合掌”不是双手作秀,
而是恭敬万物。
“禅定”不是长坐不起,
是心无挂碍。
“欢喜”不是颜面和乐,
而是心境舒展。
“清静”不是摒弃欲望,
而是心地无私。
“布施”不是花钱买功,
而是舍弃贪欲。
“信佛”不是求佛保佑,
而是践行无我。
对于我们初学佛的人,如何入手修行,除了礼佛念佛,布施和忍辱应该是最殊胜的法门。我们不应该产生利用学佛、念佛达到个人的利益目的,不应该存有太大的功利心。要通过学佛,明白佛的思维,以佛为师,修学放下,修学正法。金刚经中佛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作为凡人,有生存的私欲本无可厚非,但是学佛和发财等私欲并没有因果关系。我们的智者本师释迦摩尼佛,为我们指出了觉悟的正道,就是破除:贪,嗔,痴,慢,疑,求不得等苦因,这五蕴毒害着我们的灵魂和身体,如果我们念佛、拜佛、布施都是为了换取自己的私欲,那自己所做的善行就失去了意义。
种因得果要心存善念,也就是不住相布施。(这里的相就是表相、只注重表面为住相)
供养佛,不是佛需要供养,而是佛需要一个因供养而解脱的你。佛,圆满具足,一切不缺,如如不动,他不需要你一丝一毫的供养.
我们供养三宝,是借助这个供养的行为,放下自私,放下对自我的贪执,来换取你的清凉自性。所以,一切供养都不是你在施予别人,而是你在滋养那个奔向解脱的自己的福田。你缺乏福报,所以才更需要广施供养。
布施的修学:释迦牟尼佛讲的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多,首度就是修布施法门,可以布施寺庙、布施僧侣、布施穷人、布施给需要的人,当然,修学佛法我浅显的认为应该是这样开始,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人做起佛法的修学了证,给夫(妻)、双方四个父母老人以平等的关爱慈孝,给亲朋以慈善援手。也许让你对外人既不认识的的人给予帮助和施舍有些牵强。但是从家人开始修习会更容易一些。
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容忍,不能施舍,甚至不舍得施舍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宽容的微笑,而说自己要给社会给佛寺做大布施,完全是一句不切合实际的空话。
施舍就是这样的,你施舍快乐得到快乐,你恶语相向,招来对方恶言恶行,这也是佛教的因果法则。辩证法也是这么认为的。
修学忍辱:忍辱是修学六度的第二层,需修学能够忍受周围的不公、误解、谩骂、乃至于欺辱,更要从家庭环境的修学,如果一个人把妻子、丈夫当成菩萨,每天能忍辱、恭敬、爱戴、细语,把孩子、父母当成菩萨忍辱、恭敬、爱戴、细语,家庭和睦,施舍喜悦给对方,那这个佛化家庭最终得到快乐的还是自己。我们在亲朋圈广施,广施喜悦,回馈自己的还是喜悦;我们布施喜悦给同事,同事回馈的也是喜和悦。如果你能扩大到给每天见到的人布施快乐,忍辱,你收回的一定还是更多的喜悦。每天给周边人施舍喜悦自己也充满喜悦快乐,你就是行菩萨道。
如果一边说自己念佛,一边还给周围人带来不快,应该属于自己还有很大的执念,忍辱心布施心平等心不够。甚至有的人连在家菩萨父母都不孝,手里捧着经书,口里念着佛号,念佛不修心,不修行,与作秀无异。
持戒法门:戒就是防非止恶的规则,正思维正见正语正业的基石。是通向佛法的指路明灯。勤修戒定慧,方能破除贪嗔痴。释迦牟尼佛祖最后的遗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自律才是自强的基础。
张老师手机+微信13803449234 ,欢迎大家共修菩提,探寻佛法真谛。
欲了解更多佛学知识,五台山旅游咨讯,可长按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