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堂又称广仁寺,在罗睺寺东下方,与罗睺寺仅一墙之隔,是罗睺寺的属庙,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革为政府征用他用,1986年才正式整理对外开放。文革前后封闭多年,保护了很多文物。本寺各层大殿的佛像都是明清铜铸精品。
广仁寺系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修建,与罗睺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台,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该寺又就近剃度了不少汉人喇嘛,并有汉人喇嘛当总管的常住,僧众逐渐增多。于是在罗睺寺门前辟出地方,增建了招待处所,迎接藏族僧俗佛教信徒。到道光年间,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个方面,泛指范围广泛,包括大地之间。十方堂又称广仁寺,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仍由罗睺寺承担,实为一体,因此不以独立的寺院出现。今天人们看到的广仁寺仍是这种情况:大门前挂有“十方堂’’三字的匾额,同时题有藏、蒙、满文字,而在院内宗喀巴大师殿额上挂有“广仁寺”三字的匾额。
广仁寺有三进殿堂。殿宇两侧配楼房长廊,寺院显得很齐整。殿堂建筑和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该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54间。
广仁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边是钟鼓楼,正脊上装饰有二鹿迎头相对,中间立着金光闪闪的法轮,显出不同于其它青庙天王殿的特色。天王殿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和二十一尊度母,两侧是四大天王,属藏传佛教寺庙的塑像布局特色。
中间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师殿,大殿为方形建筑式样,面阔三间,殿周四面出廓。殿前的抱厦,和大殿之间空出较大的距离,与其它寺庙中抱厦紧挨殿前檐的形式不同,从侧面看来,这种构筑方式更显得美观。大殿和抱厦的定柱间,在檐台下都嵌石板,形成围栏,石板壁上书有藏文和蒙文,大殿当心间前后檐下垫板上书有藏文,柱头的罩板上也书有藏文。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两壁有一千尊的宗喀巴大师小铜像。
第三层后殿,面阔五间,檐额上挂一块书有藏文的木匾,意为弥勒殿。殿内供弥勒菩萨等铜像数尊。两壁的木制方格内放有经书,系道光年间版的藏文《甘珠尔》经。《甘珠尔》是《藏文大藏经》两个组成部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之一。
西藏从七世纪松赞干布为藏王时,由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传入佛教,经过八、九、十一和十二世纪释译了大量佛教典籍。十四世纪初,在那塘寺由菊登日比热赤(世尊智剑)根据萨迦寺八思巴所藏经本编辑成藏经,称那塘大藏(写本)。十四世纪后半叶,蔡巴喝举的衮噶多吉编订了《甘珠尔》,日喀则夏鲁寺的布顿?仁钦朱编订了《丹珠尔》。《甘珠尔》意为佛语部,即藏文大藏经中佛说的经律。据德格版统计,共收书1108种,包括显密经律,分为7类,即:戒律、般若、华严、宝积、经集、涅磐、密乘;《丹珠尔》意为论部,即藏文大藏经中佛弟子及祖师的著作。据德格版统计,共收书3461种。
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密教仪轨和五明杂著等。分4大类,即赞颂类、咒释类、经释类、目录类。其中经释类又分为12类:中观、经疏、瑜伽、小乘、本生、杂撰、因明、医明、巧明、世论、西藏撰述及补遗等。两部经典共收佛教经典书籍4569种(据德格版统计),内容浩繁,除包括佛教经律论外,尚有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内容,是研究佛学和古代各门学科的重要文献。广仁寺存的(甘珠尔),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五台山佛经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殿西侧的独楼小院是历代班禅活佛五台山朝圣下榻的行宫院。家具、坐床、卧榻均为原物。还有一块近百余的脸盘大小的黝黑陨石,供奉在佛堂,常有疾、背疼的人用它来加持治病呢。
现在的广仁寺已经是独立的寺院,寺院的住持管家是格桑热杰喇嘛,寺院的师父门大部分是甘南藏族,汉族、蒙古族,土族,属于多民族融合共修寺院。十方堂现在开设有藏医门诊,有藏医把脉问诊施以藏族药丸,为一些疑难杂症病人诊疗。
广仁寺(十方堂)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传承寺庙,还专设有开关室,藏传佛教的装藏、开光在佛教中最为如法。寺庙大喇嘛成来师父、桑丹师父转为游客信士们尊请的自带的的佛像、法物、法器开光加持,这里的格鲁派传承装脏开光是其他处不能比拟的。
十方堂寺庙住持现称管理委员会主任是格桑热杰。为修行颇高、精进持戒的大喇嘛。
下图为开光装脏用的药材、圣物、经轴、装藏、封口、贴符、念经加持全过程。